首页>新闻中心>投顾洞察
盈米财富CEO肖雯:把投顾服务产品化 把交易流程投顾化
盈米基金
2018-05-22 00:00
分享到:
5月18日,由天弘基金主办的“与时代共振,话指数浪潮——致敬中国基金业20周年,指数基金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盈米财富CEO 肖雯受邀参与《圆桌论坛:指数基金在中国》讨论。
除了低廉的成本,为何指数基金被认为是未来投资的风口呢?肖雯认为,指数基金很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逻辑清晰、简单透明,非常适合互联网,用简单透明、成本又低的投资方式来帮助老百姓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由此,指数基金可能迎来发展的一个拐点。在肖雯看来,资管新规发布后,资管机构回归资产管理的本源,净值型产品是未来转型的趋势,公募基金尤其是指数型基金有其天然优势。而且随着客户形成在线交易习惯,对基金销售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指数基金将从中受益。此外,随着智能投顾和组合投资的兴起,投资者逐步意识到,机器和算法可以帮助自己获得市场的投资收益,而指数产品也是其中非常好的投资工具,这一市场的崛起也会为指数投资带来机遇。
肖雯称,老百姓买基金更期望得到的是解决方案,而资产配置是决定你获得受益最重要的环节。坦白讲,这块目前大家做的并不到位。正因为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盈米正在做的就是用公募基金这种最好的工具,特别是指数基金,给客户提供带着资产配置功能的投顾服务,“把投顾服务产品化,把交易流程投顾化”。
左到右嘉宾依次为: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周晓明、中证指数公司研发部副总监赵永刚、中国银行总行托管部副总经理顾琳、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锋、盈米财富CEO肖雯、金贝塔研究总监朱艳、蚂蚁金服财富事业群资产优选部负责人张昊
以下为论坛实录
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周晓明:今天我们请来的这几位嘉宾都是跟指数基金相关的领域,同时他们有不同的特点。首先我问赵永刚先生,您是专门研究指数的,请给我们介绍一下指数和指数投资的起源,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指数是什么?
中证指数公司研发部副总监赵永刚:非常感谢周总的介绍,也非常荣幸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对指数和指数化投资的理解。指数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平时看到的CPI、KPI都是一种指数的形式,反映一种价格变动的趋势。最早的证券指数发源于1896年,这个指数工业一个标识的功能,就看市场价格的平均走势。指数变成投资产品得益于1952年以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投资组合理论给了我们一个结论,从长期趋势来看,没有人能够持续战胜市场,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长期,一个是持续。这是我们在做指数投资或者说投资者选指数产品的时候,可能需要着重关注的点。最早第一只指数型的产品,刚才嘉宾也提到了是1976年发行的。随后1982年股指期货到后面的股指齐全,1993年ETF,指数化相关产品陆续登台历史舞台。指数化投资能够蓬勃的发展有几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美国市场80年代到90年代出现一波股指持续的温和上升,我们有一个统计数据1983年到1989年期间,只有1/3大盘主动基金经理才能够跑赢标普500。1994年到1997年这个比例下降不到20%,所以这波赚钱效益 让大家开始关注指数基金。第二个指数产品固有的一些特点,低成本,高度透明,分散化,如果想获取市场β收益,这个产品是最好用的,没有其他产品是能够替代。第三个是金融业开始追求标准化的趋势,在标准化的趋势下,他选择的产品一定是公开透明,规则特别明确,而且费率比较便宜,而指数符合这样一个标准化的趋势。美国12年到17年2018年在线销售增长将近40%,这个也是一个标准化的趋势。最后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养老金制度给ETF产品提供很大的需求。
如果简单的说指数是什么呢?可以用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指数是个指标,是我们的投资指标,你选任何一个基金投资都有一个需要对标的工具。指数就是这样的工具。现在的指数体系涵盖权益、债券、商品,甚至包括一些境外的资产 ,从指数类别上也有大盘的规模、行业、风格,甚至一些主题和策略,第一个关键词是指标。第二个是工具。现在全球ETF产品有4.8万亿美金,从2007年到2016年被动产品资金流入是1.4万亿,主动产品流出1.1万亿,代表它是一个投资趋势。还有一个是指数现在把很多原来是α的收益, 慢慢变成普通大众投资者可以去购买的smartβ,原来我们认为收益是α和β,但是有些α可以用T来解释,这就是smartβ,普通大众可以拿到。 第三个指数是一种资源,用战略资源形容都不过分。全球将近1/3的衍生品交易量都是由指数衍生品来贡献。
周晓明:金贝塔的朱艳女士,你们公司长期以指数化投资,请从投资方式谈一下指数化投资的相关问题,如何看待它与主动投资的关系?
金贝塔研究总监朱艳:我来自金贝塔,是嘉实旗下专门做金融科技的平台,我们做的是智能投资,我们使用的工具就是 smartβ。smartβ是什么呢?我们给它的定义是有确定规则的主动化投资,如果用时髦一点的讲法是人深度学习基础之上的机器量化学习,就是 人和机器相结合。这里面有几个非常关键的东西,第一它是基本面的思想不单纯是因子挖掘,不单纯做拟合,它所选的因子一定要有经济学的意 义。第二个它的策略是非常清晰的,就是白盒子,非常有规则清晰,可以复制。第三个我们希望它是有超额收益。它的优势,第一个是费率便宜 。第二个因为它有确定的规则,把这个基金确定风格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定位。第三个因为它是可以复制的,而且历史规则非常清晰,未来也是按 照这样的规则来,所以它的风格是稳定的。这跟主动基金投资有很大的区别。
基于这三点,我们觉得做smartβ在中国的市场当中是有很大的发展,到底它赚的哪部分收益呢? 原来大家都认为收益分为α和β,现在发现有一块中间的收益,叫做smartβ,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如果把它做分成,可以分三大类,第一大类 是基于收益的smartβ。第二类是基于风险的smartβ,第三类是其他。基于收益的有哪些呢?所有的smartβ有一个规则,是选择特定的暴露某些因子,收益类的特意暴露哪些呢?比如红利类的,市场上无论是国内外都常用,比如暴露价值的,暴露规模的,基本面等权的,这样的都属于收 益类各。风险类的,比如我们做的高波低波,高β低β。其他的我们做等全,做多因子,这样的类型叫做其他类型的smartβ。其实在国内现有的 产品当中,等权是一个比较大量的东西,还有一个基本面,比如嘉实的基本面50,红利类的有很多的基金公司在发。
我们看任何一个东西做一个市场的比较,学习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smartβ在海外市场发展比较快,比较成熟,尤其是美国市场。我们曾经看过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在2000年之前在美国市场基本上都是做纯被动,没有smartβ。2000年到2008年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2009年开始是一个高速发展。2015年的时候smartβ在全球的规模是5千亿左右,17年已经达到7千亿,是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这在全球各大类的细分产品中是属于一个最快速发展的产品。
周晓明:请胡立峰总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基金市场指数和指数化发展的情况。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中国现在的公募基金规模是12.4万亿,指数基金规模是4900多亿,占比不到4%,指数基金从02年 12月份开始到现在15年多一点,这十五年的历程比不上公募基金三个月,货币基金三个月就干了指数基金十五年。指数基金主要发展年份是07年 、09年,还是14年,这三年爆发性增长,除此之外的十三年都是在下跌过程中。主要原因就是公募基金标准意义上的股票基金规模非常少,指数基金自己发展占比不大,但是指数基金在股票基金里面非常厉害,咱们的股票基金前十大里面九只是指数基金,咱们的股票指数基金是股票基金中被动操作是主动操作的两倍。咱们的指数基金这几年下来申购赎回非常多,十五年申购7万多亿,也赎回7万亿,没有留下钱。在过去十年有一 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家说巴非特的赌约,金融危机之后,十年美国的指数基金会战胜对冲基金,但是在中国颠倒过来,在我们国家主动基金业 绩涨了43%,同级指数基金跌了百分之十五六,我想未来会颠倒过来。
周晓明:请教一下顾琳总,您是银行业基金元老人物,从银行服务基金客户的角度,您怎么看待中国指数基金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银行总行托管部副总经理顾林:今天参加指数基金的研讨会也是非常激动,回想起来2003年2月7日、8日的样子,过完春节的第二 天,我们发行天同180,当时是马总在天同180当总经理的时候我们发的,应该是首只,当时是非典肆虐的时候,我们戴着口罩在奋战。我记得发了20亿左右,对到底什么是指数基金很难宣传。现在看到有4900亿规模,品种覆盖从宽基到主题、行业、QDII,包括将来的smartβ各种类型,发展还是非常好。刚才听了国外的专家评价美国是一个成熟市场,我们中国市场还是一个小孩,非常有希望。看到好的一面,有一定的客户认同和基础,从上证指数数据来看有96.4%都是个人客户,客户覆盖度还是可以。从持续的规模看,我们个人客户只有20%,客户持有指数基金,对指数基金的认识还是非常不足,潜力还是很大,客户结构也是有待优化。银行应该和互联网公司,和基金管理人,包括销售机构一起来努力,怎么样推广产品,扩大市场。
另外市场的主体也是有待丰富。原来养老金市场不够丰富,第一支柱规模有限,第二支柱职业年金没有建立,第三支柱税收政策不推崇,现在银行也感觉到这个市场机会成熟了,养老金试点开始,包括养老目标收益基金,FOF基金带来了很大 的机遇,个人客户对产品的理解虽然处在肤浅的阶段,刚才讲牛市配合缺乏,资产配置理念不够深入,我们是卖基金的,我们中行比较特殊,最开始托管部门一直承担资金销售职责,12年交到个金部门,卖基金比较多,给客户的资产配置、组合做的不够多,对指数基金的发展、潜力没有挖掘出来,这个方面的工作还是有得做。
未来还是有五大因素能够推动市场的发展,银行也会努力的配合做这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养老金市场的发展。第二是资产配置,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代客户理财一定是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多元化投资也是整体的趋势,指数是最合适的工具。第 三个智能投顾和金融科技的兴起。中行上个月发布了中银汇投,智能投资帮助客户选择产品,可以把宽基指数,包括好的主题类的,包括天弘指数放进去做组合,银行都是可以主动给客户推荐产品。第四个是跨境指数发展,国际投资机会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打开,眼睛向外,这一块潜力也是非常看好。尤其是中国银行跨国际的分支机构比较多,对跨境这一块比较重视,最开始的恒生指数都是我们在中行最先推出来的。第五个是定期定投业务,银行应该进一步大力推广,指数基金也是非常合适的品种。银行也是任重道远,和我们一起努力来互联网公司,和其他的销售机构,和管理人,指数公司一起指数的发展,我们做好投资者的教育,做好客户服务工作,自身为客户的综合理财提供量身定制服务,同时在养老金产品布局等方面做好准备,希望跟基金公司更好的合作,布局好产品,给我们客户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周晓明:张昊,你从你们的工作角度来看,从互联网的生态对客户的在线理财行为有什么数据化的观察? 指数基金符合他们的需求吗?
蚂蚁金服财富事业群资产优选部负责人张昊:第一年感觉很严峻,第二年感觉很有希望。很严峻是基于一个传统销售思路下的指数基金的销售 ,在给用户介绍指数产品的时候,天然和主动管理基金就没什么好说的,每一个主动管理基金能保很多的故事,基金是什么样的,投资风格是什么样的,细分的各个行业,指数基金一定牟定一个指数,似乎能讲的指数就是这些。每个基金公司都有沪深300,他们之间的差异性非常小,用户在这个过程中选择非常有困惑,我们虽然重视指数的方向,但是用户在这个方面并不是特别满意。第二年我们想把指数讲清楚也是一个工具,最终想让用户投资指数基金,是为他解决实际的理财问题。第二年做的尝试,是把指数基金放到场景里面,用更贴近用户的场景让他真正投资指数基金。用户关注的点不在于这个产品是主动还是被 动,而是这个场景是不是符合他的需求。我们在第二年发现指数基金发展最快的几个场景,一个是工资理财,通过定投的方式,指数基金最能够 讲清楚,透明不受基金经理的变动。第二个是轻定投,每天投资10块钱,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积累自己的生活资本,年轻的时候投资一些高风险的产品,使得自己的资产长期增值。通过这个场景,我们发现用户并不是特别在意背后的资产质量,一年三年的回报率,通过场景的打造自然把 资产的差别放到次要的位置,使得用户更关注理财和自己的连接,而不是资产和自己的连接。
周晓明:天弘的容易宝也是申购了好多,赎回了很多,留下的不太多,当然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留下来多的是什么呢?就是肖雯总做的,肖雯总的客户留存率是非常高的。您是我们行业卖基金方面的专家。后来创办了盈米财富,销售了很多指数基金,而且都是采用“顾问式销售”,请谈一下你们的思考和做法。
盈米财富CEO 肖雯:我跟周晓明一样是卖基金出身,卖了15年。刚刚大家讲的这些困惑,比如说申购了多少,赎回了多少,这是行业的十年之痛,过去十年规模涨到12万亿,但是权益类基金规模是下降。我创办盈米某种意义上跟我十年销售以后的反思有关系。刚刚听熊总的演讲很感慨,我卖了十年基金就卖了两个经验,第一个老百姓要的不是单只产品是解决方案,可是我们卖单只产品还是比较多。第二个我们所有的专业人员都知道,资产配置是决定你获得受益最重要的环节,但是我们真正从财富管理端,从销售端真正资产配置变得可交易可跟踪可评价,并且可持续,其实做的很少,做的很差。这也是成立盈米的原因,我们希望能够用公募基金这种最好的工具,特别是指数基金,给客户提供带着投顾功能的,带着温度的,带着资产配置功能的投顾服务,或者解决方案,这就是盈米现在的探索,我们旗下有一个对C端平台叫且慢。我们有句口号,“少就是多,慢就是快”,是把投顾服务产品化,把交易流程投顾化。
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我们邀请各种豪杰,用公募基金组合,特别是指数基金给大家做了各种各样的基金组合,带着温度,带着服务,一键下单,集中展示,在他看来就是一个FOF,但是后端是把这些东西集成的。这是把可交易变得很简单。第二个是在投的基础上做了顾,作为销售机构顾比投更重要,我们做的更多的是顾,按照传统的做法把基金销售出去就完了,动作就结束了,但是在且慢不是这样,从整个销售从投前到投中到投后是一个闭环的投顾流程,从投前的管理,对客户理念的传播,到投中的资产配置,到投后的陪伴,去陪伴他经受市场的波动,我们怎么去通过这种管理做好陪伴,让他留在这个市场,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刚才胡立峰讲的这个观点,卖了七万亿,也赎回七万亿。指数基金也好,公募基金也好,获利的模式只有一个,就是比较中长期持有加资产配置,可是我们整个销售逻辑是反的,我们不断的在卖新基金,不断的申购和赎回,他怎么挣得到钱,所以十年下来规模下降。切卖就是用各种方法去影响客户,让他在这个市场留下来,我们相信只要他在市场留下来就能挣钱,他只要一挣钱正反馈就来了。我们希望在市场部好的时候,让他进来,让他留在这里,不要被震出去了。这是第二件事怎么做好顾问的服务,我们用大量的信息技术和业务经验沉淀在一起,通过一套投顾系统为客户提供服务。
第三件事我们自己的组合,或者合作伙伴给我们提供的组合,绝大部分用的是指数基金。且慢的理念是坚定的站在客户这一边,渗透到骨髓里面,大部分的组合都是用指数基金构建,调仓很少,长期持有。我们一开始就讲要三年到五年的长期持有,而且是低费用的长期持有,高费率是投资业绩的杀手。我们希望通过低费率的基金,帮助老百姓,帮助普通投资人获得市场β的收益。这是老百姓应该拿到的收益。
我有一句话,基金挣不挣钱,是基金公司的事情,基金公司过去20年用了年化16.5%的回报,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业绩,可是我们老百姓的投资回报曲线是-3%到3%,大部分老百姓投基金没有赚到钱。老百姓没有赚到钱,老百姓投资基金的回报曲线很差,我们指数基金的含义就在于我们要通过这样一种简单透明的方式,指数基金有个很大的特点它的逻辑很清晰,非常透明,非常适合互联网,用简单透明成本又低的投资方式来帮助老百姓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所以我还挺赞成胡立峰刚才讲的那句话,可能现在真是一个拐点。我认为这个拐点的理由有三点,第一点资管新规,妖魔鬼怪都降了,大家回到正本清源的净值型的产品。第二个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客户在线上,这点对基金投资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三点,国际化的配置。第四,智能投顾,这也是我们在尝试的,用机器和算法帮助投资者获得市场的投资收益。这种情况下,指数投资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这几点我借胡总的吉言,可能这是一个拐点。
周晓明:六位一讲,我们对指数基金的发展,乃至对中国指数的预期都大大改善了,我们相信指数基金多制造好的指数,像金贝塔这样的机构也是丰富指数基金投资的供应,各销售机构都向肖总学习,把投资顾问服务真正做到实处,以便宜、便捷的指数搭载各种产品,各种服务,实现产品的再创造,客户就会买账。再过一段时间,胡总再出去一总结的时候,我们指数基金的数就好看多了。说各种道理都是道理,我最后给各位嘉宾出一个小难题,现在是2018年,现在4900亿,到明年底估计指数基金的规模大概会是多少?
赵永刚:确实出了一个比较大的难题,我们做指数基金的肯定是希望这个市场越来越好,但是一个具体的数字我还真的很难给出,取决于一个市场整体的趋势和政策红利,现在最值得期待的是养老金的政策红利。如果公募基金甚至包括ETF能够进入养老金投资池子,这个数字是可以期待的。
顾琳:我觉得是比较乐观的,养老金入市,职业年金今年也会落地,延税政策落地,虽然说本身保险产品试点区域有限,但是也是一个很好的暗示,还有国企改革的指数基金,国企改革的进程,包括一些主动的指数产品开发,还有一些债券打通市场的,包括一些商品的,像黄金ETF、白银,现有的这些品种,我们觉得都对增长有信心,加上银行加强智能投顾,像我刚才举的例子,个人投资者虽然只有20%的份额,但是有96%的户数,这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我预期怎么应该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
胡立峰:我就拍脑袋吧,我觉得涨35%。
肖雯:这件事还不是那么容易,从我们过去的经验来看,也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来发展指数业务。我自己的预期跟前面两位差不多,30%甚至不到30%。
朱艳:我的角度可能跟前面的几位不太一样,我的数据来源是从国外专门做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咨询的机构,他认为从17年到2030年中国资本市场行业大发展,2019年增速15%,2019年以后是12%,我认为我们指数基金应该会比这个平均的速率还要高,所以我觉得应该是20%到25%左右,到明年年底大概就是6500多亿的规模。
张昊:现在指数基金处于一个酝酿阶段,如果猜到明年年底的话,我相对比较保守,如果往五年猜增长会非常大。到明年年底,我觉得可能是20%到25%之间。
周晓明:如果让我猜一个,公募基金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资管新规下整个资产类的布局演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行业的努力,是不是大家坚信这个事情,愿意站在客户的角度解决问题,同时还有外部条件养老金等等因素,种种这些因素让我们有理由抱有预期,即便明年达不到,后年年底一定会达到的。谢谢各位嘉宾。